语文教材改编不要讨好学生

听说语文课本要改编,去掉了很多文章,又添了点什么金庸什么文章,我很惊诧,基础支持也会随着年代而改编随着年代而赶潮流吗?我想我该去找找我的课本是否还健在了,如果在,好好保留着,然后用这个课本来教我的孩子.呵呵.

      2003年,媒体曾经搞过一次“世纪十大文化偶像”评选活动,十几万人在网上投票,按得票多少,成为文化偶像前两名的是鲁迅和金庸,歌星张国荣和王菲也在前十名之中,引起了许多争议。最近,因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减少了鲁迅文章的一些篇目,增加了金庸小说的片断,再一次引起公众的议论。

    反对者说这是“用金庸取代鲁迅”。其实也谈不上取代,不过是将鲁迅文章占据的过多篇幅压缩一些而已。但是,支持更换文章的人和新教材编写者,必须要有更加令人信服的理由,不能说“我喜欢读”、“我是金庸的粉丝”就可以了。有一位当事人说,鲁迅的文章不好读。这是什么理由?基础教育不是电子游戏,什么好玩就玩什么。如果不好读的就删掉,那么庞德的诗歌、卡夫卡的小说就不好读,甚至是晦涩的,都要删掉;古文更不好读,全删掉好了,将高中教材改成儿歌得了。

基础教育带有一定的诱导性和强制性,不是学生喜欢什么就选什么,而将一些认为有难度的东西删除。即使高等教育,也不是学生喜欢什么、什么好懂就讲什么,恰恰是要讲授不好懂的东西。教材改编增加好玩的、好读的篇幅,删除难懂的作品,好像给人一种讨好学生的感觉。

    这一次教材改革的第一个特点,不是迎难而上,而是避重就轻。除了删除鲁迅一些篇目之外,古文删除也比较多。基础语文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古文,它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连续性。20世纪的白话文运动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性的断裂,它具有社会历史、政治经济意义,但对它的文化意义的评价是有争议、有保留的;“争议”和“保留”不一定要强加给中学生,因此高中语文教育必须保留大量的古代文化内容。古汉语和外国语是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和走向社会的必备工具,不能用一些20世纪以来的故事取代。

    这次教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讨好学生,千方百计俯就他们,很像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的教育方式。新增加的都是些时尚读物(比如金庸的武侠),一些好读的故事(比如当代作家的小说)。我觉得这些东西应该加进初中教材里去,而不是高中教材。初中生还小,还需要听听故事,高中生都快成人了,整天听故事干什么?或许高中生并没有这么想问题,而是少数老师和教研员自己这么想的。

    课堂传播效果很差,就试图靠更换好玩的课文来解决,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想法。因此,除入选篇目问题之外,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讲、谁来讲?应试教育培养了一批应试的学生,也培养了一批应试教育老师,他们有一套固定、僵化、有效的教学模式。新教材对他们是一个挑战。人民教育版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的讲授难度就非常大。比如“中外小说欣赏”两本教材,将古今中外的小说放在一起,既不能像应试教育的讲授那样分析作品,也不能用讲文学史的方式。教改之后的教材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
    我在一次高中骨干教师培训班上,曾讲授过“新课标”的小说课程,遭到了中学教师的质疑:高中生要知道这么多的文学知识干什么?这种讲法如何建立客观的考核标准?进而,老师的讲课与学生的高考怎么接轨?高中教材改革是不是隐含着高等教育招生的改革的潜台词?对于这些老师来说,讲鲁迅还是讲金庸都不是问题,讲完难懂的鲁迅再讲一点好懂的金庸也行。他们关心的是学生高考的升学率,老师教学的业绩考核这些重要问题。

发布于 :未分类

语文教材改编不要讨好学生》有1个想法

  1. yy说:

    哈哈,哈哈,我还有,从小学一年级开始,一直都有呢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